北港藝閣大 師顏崑茂 先生辭世1934_2008
謹定於2008年2月28日中午1點30分舉行公祭
僅轉錄 北港顏氏花燈藝閣工坊部落格
舊聞一則,以為紀念。http://tw.myblog.yahoo.com/jw!7cOsb9meGRmrmumophNANrw-/photo?pid=0&prev=80&fid=8
每年 農曆三月十九 、二十日的「北港迎媽祖」場面盛大,神輿遶境時有百餘隊民俗藝陣參加,行列長達 四公里 餘,另外還有三百餘年歷史的神輿「踩炮」,及引人入勝富有藝術與詩意的藝閣。
北港藝閣,相傳於康熙三十六年,北港朝天宮建廟完成,首次舉行神輿遶境大遊行時,由信徒從泉、廈引入,已有三百年歲月。
最初稱「裝台閣」,讓穿著古代華麗服飾的藝旦坐在約五呎寬、七呎長,木材製成的「閣棚」上,自彈琵琶自唱南曲,由四至六人扛抬著參加神輿遶境的行列。由於藝旦唱的南曲取材自歷史典故,歌詞優雅,充滿詩意,受到愛好南管音樂者及騷人墨客喜愛,詩人墨客漸漸參與閣棚裝飾及藝旦演唱內容創作設計,再交由工匠製作,並物色優秀藝旦演出。加上笨港船戶、行郊不惜鉅資投入,笨港迎媽祖的藝閣終於聞名全台灣及泉州、漳州、廈門等地。
乾隆中葉,笨港南管音樂已執全臺牛耳,藝閣也隨之爭奇鬥艷。由於「媽祖生」在農曆三月,笨港「迎媽祖」是三月十九、二十日,天氣炎熱,不但扛抬藝閣者受不了烈日驕陽曝曬,藝旦和配角也無法忍受,於是將藝閣遊行提前到元宵節,配合元宵花燈展出。直到民國五十四年,藝閣遊行又改回三月份「迎媽祖」時舉行。
藝閣設計大都採自民間故事及古典文學故事,如封神榜的「文王拖車」、「哪吒鬧東海」;三國演義的「甘露寺招親」、「趙子龍救主」;另有「七仙女」、「桃花女鬥周公」及「孫悟空大鬧天庭」等,內容以忠孝節義為主,以媽祖「機上救親」、「怒海救難」、「湄峰羽化昇天」等主題者也不少,設計者無不絞盡腦汁。一閣製作經費要在二十萬元以上,甚至近五十萬元,每年有三十閣以上藝閣參加,總耗費都在千萬元以上。
本鎮著名藝閣與花燈製作專家顏崑池,從事花燈藝閣製作已有三十多年。每年農曆三月,參加北港媽祖祈安遶境的藝閣,泰半出自顏崑茂手中,其精湛的技術可見一斑。因此台北、宜蘭、基隆、台南等地廟會、藝文活動常聘其製作大小型藝閣、花燈。台北關渡媽祖在多年前慶祝元宵節,曾請其製作五十座大型花燈、一百五十座小型花燈,將北港特有的廟會藝術延伸,讓北部民眾得以享受這難得一見的視覺藝術。
顏崑茂製作藝閣,從題材選擇、整體造形、人物角色、聲光搭配、服裝設計等,都經過仔細規劃,一點也不含糊。這種集聲光裝飾的藝術精品,完全靠手工製作,因為過程瑣碎繁雜,加上師傅難求,一座全新藝閣約需百萬經費,製作時間則需兩個月左右。有時為了節省成本,採舊閣新修,仍需二十幾萬。六十幾歲的顏崑茂,逐漸將技術傳承後代,希望這難得的民間藝術能繼續發揚光大下去。(摘自八十六年四月三十日聯合報-呂雲騰;自由時報91.04.25-林水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