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乾隆45年笨港的古地契就已有蜊仔街的記載.



1980年代蔣經國推動本土化,北港開始有人推動『笨港尋根』;同時到各地調查北港老地名的由來,那時所寫的蜊仔街的由來為:


今之仁和路至大同路段,臨大同路處叫做籃仔街頭,此曾被誤名為蜊仔街,那是錯誤的,起因為新港人說由此街道可通往北港溪摸蜊仔


但日治時期的文獻,仁和路早就寫做蜊仔街。



1999年笨港資生號所擁有的部份古文書在清掃時被發現並委託國史館整理並出版。


其中有15、16張屬於蜊仔街的古地契,不管是最早的乾隆45年1780或稍晚的嘉慶20年1815.....都清楚地寫著這條街,本來就叫『蜊仔街』.台灣古港口,本就到處推有蛤蜊,更喜歡用蛤蜊當建築材料,取名為『蜊仔街』.是名正言順的事。


反過來說,從未見過『籃仔街』的記載與各類証據。


但部分不用功的文抄子弟,至今仍然繼續輾轉亂貼........


可見,田調若不經過求證;絕不可繼續跟進亂貼;以免遺誤他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sn169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