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故事-北港牛墟
轉載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uQzDEP2eEx2QEcne8Q--/article?mid=2555
昨天翻箱倒篋在找東西時,在一本破舊的攝影雜誌裡掉出幾張泛黃的照片,照片裡「北港牛墟」的影像也勾起二十多年前瘋攝影的回憶。
試腳力與拉力
黑白照片是初涉獵暗房時自己沖洗底片和相片
牛墟市集一角
想要拍攝買賣雙方「斤斤計較」的表情但不是很成功↓
牛墟在台灣,至少有一兩百年的歷史,民國70年代當時大概的情形是每旬:國曆的一、四、七三天分別在鹽水、寶斗,岡山。二、五、八三天在善化、屏東。三、六、九三天在北港,逢十則休市,如今這些牛墟是否存在已不得而知。這些牛墟中,規模以北港最大,北港牛墟地點在北港大橋下的北港溪畔,每旬三、六、九這三天的清晨,總有許多流動的牛販,載著牛的車子,從北港附近鄉鎮,趕到北港鎮上,趕三天一次的牛墟。
牛墟裡牛隻買賣的第一步是檢查牛齒,俗稱「摸壽」,牛有前齒、後齒之分,後齒作為反芻之用,前齒則用來進食—主要用來剪草,前齒都在下齦,上齦一顆也沒有。當小犢初生時,就有乳齒,兩年後換新牙叫拓齒,再過二年半左右,又換一次叫新參,待發育完全時叫四角。牛販們可以從牛齒的類別,推斷一頭牛的年齡,發育正常的牛有八齒,七齒以下可能不健全,較不受歡迎,至於九齒十齒最受歡迎,俗稱九齒曰牛公,十齒為牛王,可見其珍貴之程度。
摸壽之後第二關試牛步,讓牛繞地走一圈,有經驗的牛販,只要看牠走幾步,就能辨別這頭牛勤快與否。
第二關通過了,接著把牛牽到試腳力興拉力的地方,那裏有一列牛車,有時兩部、三部連在一起,車輪都用繩子綁死,買主有時甚至會要求旁觀者坐上牛車增加重量,牛隻要拖走這部不會轉動的車子,實在很辛苦,只要拉一段路,這頭牛就會氣喘呼呼,而牠的主人也會因牛賣力與否斥喝的面紅耳赤。
三關過後,買主對這頭牛的價格大致已有了腹稿,但他不會冒然出價,當初在北港看到的情況是,買賣雙方並不開口,各伸出一隻手在仲介左右手中比劃,其內中含意如何表達因未向人請教也不得而知,反正是經討價還價後,成交則當場付現,如不成交仲介兩手一拍掏出檳榔請買賣雙方後各自散去。
由於牛隻的買賣也帶動了和牛有關的配件,如牛鈴、牛軛、鞭子等市場需求,也有賣衣服、鞋子、魚網、釣線的,賣茶的,甚至殺蛇賣膏藥,賣刀磨刀的,表演魔術功夫:紙人拿茶碗、演猴子戲的也來了,這些生意的對象自然是牛墟裏的人,也就形成牛墟特有的另一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