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轉貼自:曾煥欽部落格
張醫師的台灣圖書室 ◎ 吳佳容
想必是許多人熟知的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號稱民族救星的英明領袖,帶著他敗逃的部眾來到一山明水秀的島嶼。帶著槍與子彈的他與繼承人,血腥鎮壓後,島民中一些活下來的成了寒蟬,一些則當了看門犬,在主人的豢養下,對著自己的同胞狺狺狂吠。但仍有一些微弱的星火,在島嶼的角落奮力發光。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屏東,成了嘉義署立醫院骨科主任的張宏榮醫師,原應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卻因不滿紅包文化與賺錢至上的風氣,為了尋找出口,他大量閱讀台灣史地與政治文化的書籍,才知這一切都導因於國民黨一黨專制;唯一的根治之法,便是徹底拔除這顆毒瘤。
於是張醫師成了在逆風中飛行的孤鳥,他捐出所有的藏書,成立了台灣圖書室,免費讓青年學子借閱;他催生了嘉義文化工作陣,在陳定南的省長選舉場上賣力嘶喊;他主持起電台節目,騎著機車來回嘉義與屏東,聆聽樹與山的對話,熟悉各種鳥雀的叫聲。更多時候,他把自己留給酒精與檳榔,任由自己如流氓般的抑鬱外表遭受誤解,只因一股對家國前途的深切憂慮。
對鄉土的深情終至平凡肉軀無法負荷,病痛先於政黨輪替前來訪。即使後來南調至枋山衛生所服務,一身的病體仍令他不得不提早退休,最終以五十八歲的年紀回到主的懷裡。
當年,張醫師的台灣圖書室,啟蒙了嘉義洪雅書店的創辦人余國信。當年,與張醫師一同奮鬥的文化工作陣成員,有的繼續在嘉義之音發聲,有的在社區營造工作上奉獻心力。不論是否知名,成了逆風中飛行的孤鳥們,原本就不怕孤單。
張宏榮醫師的告別式將於本週六(四月三十日)下午兩點於嘉義東門教會舉行,僅以此文表達我對他的感念。(作者為嘉義女中教師)
(二)曾煥欽部落格//張宏榮醫師簡介
http://tw.myblog.yahoo.com/jw!woalY0SaLxSG4dg7QT3Kaw4-/article?mid=237
***「台灣圖書室」的主要創辦人之一,省立嘉義醫院骨科主任張宏榮醫師,係屏東林邊人,高醫畢。他一生拋棄各種形式的特權與既得利益,視家族聲望(其父是屏東第一位牙科醫生、本身是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的親堂弟)、令人稱羨的醫學院學歷、高額月薪、與崇高的醫生社會地位等為無物;中年後更是不修邊幅,口嚼檳榔、腳踩拖鞋,要全然打破傳統社會對醫生的刻板印象。
***他素來關心鄉土,在嘉義時參加「嘉義文化工作陣」,獻身台灣民主化運動多年後,卻發現受國民黨教育的反對黨政客與隨從者只是醉心於權力的操弄,對於鄉土並沒有深厚感情,遂於1995年7月1日 捐出所有「有關於台灣的藏書」一千五百多冊,向協志牙醫何嘉雄醫師免費借用到位於嘉義市中正路的診所地下室,並糾集數位志工,成立台灣第一個有關於台灣的主題圖書室,稱之為「台灣圖書室」,矢志於基層民眾的文化改造運動,並以當土地的蚯蚓自居,默默地耕耘,不搶麥克風,不浮出檯面,不接受政府補助,不受利益的誘惑。
我適躬逢盛會,有與榮焉,共襄盛舉的「台灣圖書室」主要成員有「張振興」、「曾茂雄」、「黃啟復」、「黃豐楨」、「何嘉雄」、「陳永森」、「吳佳蓉」、「郭清桂」、「陳世華」、「蔡淑卿」、「劉金珠」、「蔡百欣」、「柳秀玲」、「邱美燁」、「吳美儀」、「楊濟華」、「鐘孝瑩」、「陳志昌」、「陳玨如」....等人,當然還有背後眾多的金錢捐獻者,他們無私地為這塊土地奉獻青春、金錢、才華、知識,不求名譽、不求回報.......,志氣、情操很是感人。
後來的洪雅書房余國信,當時係嘉義高工三年級的學生,年紀只有十七、八歲左右,課業繁重又面臨升學壓力,雖然稱不上義工,但1996年底時也常來台灣圖書室走動與張宏榮醫師親近。雖然余國信的作風與張宏榮醫生迥然不同,但也可以說是多少受到「台灣圖書室」與張宏榮醫師的啟蒙。
張醫師出身貴族世家與長老教會家庭,從小就擁有很多愛與關注,物質生活當然也不匱乏,屬於階級既得利益者。故當他頓悟時,他拋棄了階級利益,散盡自己家財、權勢,痛哭流涕地跪下來親吻大地,疼惜地擁抱困苦的基層百姓,就如日普照大地般,不求任何回報,也如先知、先行者般,不求任何掌聲的肯定。如此,他的氣質、胸襟自然就有別於來自鄉下的窮困人家子弟,更不會因為成長中的匱乏,導致容易受到金錢、掌聲、權力的誘惑,更不會不擇手段、踏著別人的鮮血,只圖謀自我快速成功。
從事公眾事務的人,是很容易獲得媒體的關注、追逐,也容易迷失在掌聲中,忘了初衷,陳水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張宏榮醫師常說 : 政客,拿到了麥克風,就自認身高多了三吋。同樣地,社會與文化運動中的人,多的是此類政客型人物,他們只願意活在鎂光燈下與麥克風舞臺上,對於實質工作只是拿來當幌子騙騙圈外人。張宏榮醫師寧願當土地的蚯蚓,不浮出檯面,默默的耕耘,不與當權者來往,放棄了一切特權,不受任何金錢援助的誘惑,更不讓掌聲迷惑自我。張醫師,豎立了一代哲人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