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研院曹永和院士1933小學畢業照










   曹永和先生為臺北士林人,1939年畢業於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1940年,與友人籌組文化啟蒙團體「士林協志會」。1941年,協助「士林文化展」撰寫文稿,並應邀在《民俗臺灣》雜誌發表文章。1947年進入臺大圖書館工作,從基層助理員開始做起,歷任典藏股股長、閱覽組主任、研究圖書館主任等職,直到1985年退休。曹先生在圖書館任職期間,利用工作閒暇之餘,勤學各種語言,並利用圖書館豐富的館藏進行研究,以中、英、日文發表論文,其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學界的高度肯定。196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助,參與「國際東西文化互相鑑賞研究計畫」(UNESCO Major Project on Mutual Appreci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Values) 到日本著名漢學研究機構東洋文庫以及東京大學訪問研究。1973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客座研究員,1978年擔任荷蘭萊頓大學訪問研究員。1984年,中央研究院以特殊人才向院方推薦,聘請曹先生為兼任研究員,同年臺大歷史系亦聘之為兼任教授。1996年,獲選吳三連獎人文社會科學獎,為第一位歷史學者獲得該項獎次者。199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9年獲臺灣省傑出臺灣文獻獎終生文獻貢獻獎,以及行政院文化獎章。2002年獲頒荷蘭王家勳章。



↑1932曹永和先生到北港朝天宮畢業旅行↑↑


二、著作等身,提出臺灣島史概念
   曹院士的研究領域涵蓋臺灣史、日本史、南洋史以及東西交通史等,興趣多元且廣泛。1990年,曹院士更在長年的學術研究累積下提出「臺灣島史」概念。曹院士認為,臺灣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臺,從史前時代起便有許多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群在其中活動,他們所創造的都是臺灣的歷史。研究臺灣歷史應該超越政治史的限制,跳脫漢人觀點、國家單位,朝人民的、區域的歷史發展,以提升研究境界,顯露臺灣歷史的真實面貌。在臺灣的基本空間單位上,以島上人群作為研究主體,縱觀長時間以來臺灣透過海洋與外界建立的各種關係,以及臺灣於不同時間段落,在世界潮流、國際情勢中的位置與角色。在細膩觀察臺灣細微的歷史脈絡之同時,也將臺灣史置於東亞甚或世界史的範疇做整體觀。跟著國際學界的趨勢潮流,擴大視野,吸收新方法,架構出結構性、總體性、全球性的史觀,建立區域總體史的臺灣新史學。 曹院士的臺灣島史概念在學術史觀外,也有它現實關懷的面向。曹院士認為,臺灣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東亞縱向群島的中心點,西鄰歐亞大陸,東接廣大的太平洋,又位處季風國際航道上,南端有東南亞橫向群島撐起這個中心點,臺灣可以說是「島嶼世界的中心」。此一歷史舞臺,先於族群、國家或佔領者而存在,隨著歷史空間的變遷,陸續有各族群、統治者出現為漫長的歷史過客。臺灣的生存之道,是將臺灣問題國際化,由國際力量來維護這個區域的和平,將臺灣建立成一個海上的瑞士。曹院士也認為,臺灣島史的想法將有助於海洋文化基礎工作的建構。



 


92歲的中研院院士曹永和乘坐輪椅到中研院參加《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新書發表座談會。(記者陳幸萱/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sn169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